在各种外交演讲或文章中,中国领导人的讲话朴实简炼,不时还引用中外名言、中国经典、民间俗语和成语,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然而遇到这些古语、习语时,我们在口译时应该怎么处理呢?
记忆(memory)是关联成果的“成形”(formation)与“保持”(retention)。它是“感知-思维-判断”等一系列认知经验的保持,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有意义的复述。
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吉尔在其著作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针对口译的工作方式提出了“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”:SI=L+M+P及CI=L+M+N
1.SI=L+M+P
在这个模式中,L=Listening and Analysis,指译员集中精力听讲话,分析和理解听到的内容,包括信息中所含的专业知识,背景知识,文化内涵,思想情绪等;M=Short term memory, 即短时记忆,将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,直至第三个阶段P/production选择性地把储存的信息翻译传达.
2.Phase I CI=L+M+N
连续传译(第一阶段)=听力与分析+短期记忆+记笔记
Phase II CI=Rem+Read+P
连续传译(第二阶段)=记忆+读笔记+传达
以上吉尔定义的两种模式都是几种精力依序交替进行,互相配合的过程。
每一个信息单位都要依次经过听力理解和分析,短时记忆的存储,最后才被翻译。而短时记忆是决定翻译质量好坏的一个关键。
译员不管在接收信息时听得如何清晰或理解得如何透彻,没有较好的记忆能力,经常丢失信息或储存错误的信息,则容易发生漏译或错译的情况。
因此,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口译员,应该把记忆训练放在第一位。